这两天,在看王鼎钧先生的书,内容很有趣,他总是能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个道理,一个观点。书里,他把“写作”比喻成“打麻将和炒菜”。
(资料图)
他说,“写作如打麻将:枯藤老树昏鸦,一二三条/小桥流水人家,一二三饼/古道西风瘦马,一二三万/夕阳西下,对子,听牌/断肠人在天涯,碰!和牌。”
他还说,“写作如炒菜:越王勾践破吴归,肉丝下锅/战士还家尽锦衣,作料下锅/宫女如花春满殿,大火爆秒/只今惟有鹧鸪飞,熄火起锅!”
打麻将,有个等牌、胡牌的过程,一二三条、一二三饼、一二三万,最后,对子听牌,碰胡牌。如果只有抓牌没有听,这牌就胡不了;
炒菜,也有个切菜、下佐料的过程,肉丝下锅、佐料下锅、大火爆炒,熄火起锅。如果只有切好的菜和佐料,没有大火爆炒,这菜也熟不了。
写作也如此。如果只有素材,没有观点,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文章,更谈不上有趣,顶多算一篇日记。
日记与文章的区别写日记,只需把发生的事儿,自己的心情,原原本本陈述出来就可以了,但是作为文章,还需要有观点提炼的部分。
也就是说,日记可以作为文章的素材,但要想成为文章,还需加上观点的部分。
看一篇有观点的文章,才能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。写文章不是文字游戏、卖弄技巧,而是要通过输出,向读者、向社会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观点。
你的观点是什么?值不值得写出来?值不值得跟大家分享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这也就是,为什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。
搞清楚我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,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表达欲,和不期而遇的灵感上门。
如果没有观点和想法,硬逼空空如也的脑袋生产东西,不光自己写起来难,别人读起来也难,因为他不知道你到底要表达什么。
朱自清的散文《背影》中,我们印象深刻的是,父亲翻月台去买橘子的场景。作者描述的也很细致,父亲肥胖的身子、蹒跚的步子、慢慢爬下、很努力的样子……
但作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描述上,而是在结尾来了一句,“唉,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。”一句话把读者拉回到想念中,引发共鸣。
读唐诗的发现最近,我在陪娃娃读唐诗时,发现大部分唐诗有个规律,就是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或抒发感情,或抒发观点。
当然,我这个发现早已不是新闻,读书那会儿应该就学了,但我当时只为应付考试,没什么感觉,最近才真正开始领悟……(读懂已是诗中人……)
随便举出一首来,就是这个结构。比如,李白的《赠汪伦》:
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
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
比,如杜甫的《旅夜书怀》:
细草微风岸,危樯独夜舟。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。
名岂文章著,官应老病休。飘飘何所似,天地一沙鸥。
借景抒情,借物抒情,就是这个意思。作者想表达观点,但又不直接表达,而是借景抒发,把或喜悦或悲伤的感情,融入到景里。
在不同诗人、作家的手下,同样的景色,感觉之所以不同,就是带了不同的感情色彩。景色,就是表达情感和观点的工具。
唱歌的发现我平时还喜欢唱歌,开心高兴了,随口哼上那么两三首歌。
我也发现,一首好歌,之所以朗朗上口,是因为它的副歌让人印象深刻。由此想到,一篇有趣的文章,要想让人记住,同样需要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。
副歌是一首歌的高潮,观点也是文章的高潮。
总之,写作要有观点,重要的是,先搞明白为什么写。
以上思考过程,也是何心自己的心路历程,分享给你,希望有启发。
————
原创 | 何心,写作推广人
左手人间烟火,右手诗与远方。